随笔丨阳光下的常熟(二)
来源丨蚂蚁刑辩研究
作者丨贺强兴 蚂蚁刑辩团队顾问
引语
志华主任的《常来常熟、不虚此行》一文,似春风拂面、如雨露滋润,唤起我的记忆;观妙笔生花、习华丽语句,激发我的文笔。那是三年前,我制服未退、浩气犹存时在常熟的蹲点日记。本文将分为四期连载。
阳光下的常熟
作者:贺强兴
图片由张志华律师拍摄于常熟
(二)
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露出脑袋,整个常熟被暖洋洋的晨曦包裹着,一片宁谧。我走在常熟的马路上,踏着零零散散飘落在地上的香樟叶,一边疾步行走晨练,一边呼吸清新空气,一边欣赏城市美景。
居住南京五十多年,我从来没有晨练过,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在一个连公园也不能幸免的大工地,道路泥泞、空气混浊、车辆川流、人群接踵、污物满地。晨练的地方在哪里?晨练是为了强身还是毁了健康?我真的不明白。泱泱皇家地、堂堂大都市,为什么道路铺了又挖?为什么街房建了又拆?为什么店招装了又改?为什么绿化栽了又毁?安宁的日子、舒适的环境何时到来。南京呀,少了多少路边引为自豪的梧桐,多了多少天空令人厌烦的雾霾!
常熟道路宽阔、笔直、洁净,路边的绿化郁郁葱葱。树挺拔、花斗艳、草成片。平整的人行道上行人稀少。天空很蓝,城市很静,建筑很美,空气很清。行走晨练在这儿,心情特别舒畅、精神十分爽朗。世上说新加坡是花园国度,我敢说常熟是花园城市。在这儿,我真想裹足不前、真的流连忘返。可惜,好景不会太长,我还得回到很爱却恨的地方。
吃过早饭,我们来到常熟法院5楼会议室参加座谈,了解常熟法院的昨天、今天、明天;了解常熟法院干警的成就、理想、希望。听着院长、庭长、干警们明快自豪地介绍,看着他们自信坚毅地面貌,使我对常熟法院的历史、发展、开拓、创新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
常熟法院始建于1950年,至今63年,前后经历13任院长。首任院长为老省委书记韩培信。其中第9任苏宗德院长于1973年始至1993年止历任院长20余载,为全国所罕见。1982年,我第一次来常熟法院。那时的老法院在东门大街72号。法院很简陋,很不起眼,不看门上的院牌真不知道这是法院。一栋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和一栋利用厂房改造的三层楼房。全院干警在这座不挡风不遮雨的陋室内审判案件,制作文书。三层楼房的楼顶上搭建了铁皮为墙、玻璃钢当瓦的简易房屋,隔成数间,这就是常熟法院的招待所。招待所没有楼梯,用几根搭建脚手架所用的圆铁管上面铺上木板,从二层楼房延伸到三层楼房的房顶,作为通行之用。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吱吱作响,进出一次房间仿佛就像一次挑战。每次下来办案,总是住在这招待所里。夏天阳光暴晒,房间就像个蒸笼,没有电扇,更谈不上空调,那种桑拿浴室的感觉如今回味,别有一番风味;江南多雨,每当雨天我们躺在床上,听着玻璃钢上的劈里啪啦雨水喷溅声,仿佛是一首熟悉而又陌生的音符,“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1998年,常熟法院办公大楼在金沙江路6号落成。品字形的大楼,明亮宽敞的审判大厅,具有星级标准的招待所和餐厅,给人感觉清新、明亮;不仅为干警的办公审判提供了优雅的环境,也为我们这些下基层办案的同志提供了舒适的条件。随着常熟市经济迅猛发展,市容建设日新月异,常熟法院又于2007年在淮河路2号新建了办公大楼和审判法庭。具有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办公大楼古朴、庄重、威严又不失华丽。在人均56 平方米、窗明几净的大楼内工作,舒适安逸。激情伴随心情飞。随着办公大楼、审判法庭的改变,常熟法院干警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理念逐步加深。
30多年来,常熟法院发扬不等、不靠、不要、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审判经验,获得了不胜枚数的殊荣。为常熟的经济发展,为常熟的环境整治,为常熟的社会平安,为常熟的百姓幸福提供了良好、优质的司法保障。常熟的经济归功于“三驾马车”,其中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而小微企业则是民营企业的基础。为助推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常熟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体制创新上,和谐共建进企业、和谐共建进市场、和谐共建进金融机构;在机制建设上,健全司法应对工作机制,健全企业欠薪政府先行垫付机制,健全与经信委协作联动机制,健全与相关部门对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机制;在具体实施上,多渠道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司法保障,多举措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必要条件,“放水养鱼”助推小微企业走出困境,“打保结合”规范市场秩序,8万多家的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构成了常熟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产、销、税占全市工业总量近60%。为此,常熟法院获得了“CCTV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公益奖”,这是该项评选活动12年来全国法院系统首度获此殊荣。
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常熟,外商撤资、外地企业主弃企逃债,使常熟的经济面临极大的风险和困境。特别是“科弘系”企业申请破产,面对270多起诉讼、申报债权210亿元,涉及债权人1400余家复杂案情,一作不慎、简单执法准予破产将给常熟的经济造成灾难性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常熟法院在市委的领导、上级法院的支持下,采取统一立案,统一受理,统一协调、统一重组的审判方式,经过10个月的努力,终于通过了破产重整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经济的稳定,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金融的安全。劫后余生的“科弘系”企业如今焕发蓬勃朝气,开创了系列企业破产重组发展的先河。
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统一”目标,常熟法院探索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司法民意听审”机制。他们从切实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法律评判与社会认可统一,增强司法公信力与社会认同度出发,推行了“司法民意听审”制度。他们在开庭审判的同时,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专业人员、基层代表参加听审和评判。在定案的同时广泛听取民意。通过实践证明,一是吸纳社会民意,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二是实现司法与民意的互动,提升司法公信力;三是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度,打造阳光审判;四是宣传法律,提高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尊重,五是法理兼容,提高青年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多了和谐和认同,少了埋怨和对抗。在队伍管理上,常熟法院始终拧紧作风效能“压力阀”,坚持构建司法公信“生命力”。他们坚持排查廉政风险,健全防控机制。思想上提高主动风险排查防控意识,行动上长期持续深入排查廉政风险,机制上创新网络监控,手段上增强人防、制度防、科技防,为确保队伍的廉政、勤政、务实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法院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得到了最高法院充分肯定。
常熟法院硬件建设越来越完善,常熟法院的软件建设越来越系统,常熟法院的司法服务方式越来越全面。常熟的经济在变;常熟的发展在变;常熟的人在变;但常熟法院不变的是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为他们的创业所感动,我为他们的业绩所骄傲,我为他们的精神所折服。
(未完待续……)
下一篇::随笔丨阳光下的常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