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频发,是否应该修改刑事责任年龄?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7日  作者:蚂蚁刑辩  来源:本站原创

  近几年,不管是在微博、朋友圈、知乎等各大网络平台,还是在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都能见到校园暴力的影子,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南京刑事律师蚂蚁刑辩团队解读校园暴力频发,是否应该修改刑事责任年龄?


  一份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14岁至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是否应当修改刑事责任年龄,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蚂蚁观点】

  

  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17条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举个例子,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如果在绑架过程中实施了杀害或者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被绑架人的行为的,应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追求其刑事责任。

  

  随着校园暴力的愈来愈热,修改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盲目修改刑事责任年龄就真的可以起到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作用吗?未必。我国现行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符合国情,有理有据,不仅有生物学、医学影像学、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等学科的依据,而且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可,是综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地理气候条件、刑事政策、儿童发育情况、受教育时间及社会经历等因素后作出的判断,经过了历史的检验,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违法犯罪发生发展规律。不能因为所谓的“呼声”就大张旗鼓修改法律,这是一种不尊重法律的表现。

  

  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相比于30年前的生活环境,现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传播方式与日俱增,其中网络传播最为发达,色情、暴力、犯罪等各种小说、电影电视冲击着他们的大脑,邪恶的观念和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难免有部分未成年人模仿其中的行为,易冲动、好斗、拉帮结派,继而犯罪,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出发,就好像污水,拦腰截断还不如从源头治理。大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沉迷于歌厅、酒吧或者网络,缺少管教和关爱,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本着“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开展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能本末倒置。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心智各方面还不成熟,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回头的机会,也许今天你给他们一点宽容和保护,将来他们会让你看到一个光明的未来。


编辑:蚂蚁刑辩研究

团队电话:18913353326

首发:校园暴力频发,是否应该修改刑事责任年龄?

蚂蚁刑辩刑事律师微信

加团队微信咨询